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8日文章 原題:柯木林:又是甲午年 2014年歲次甲午,馬年。它的第一天,從今年1月31日開始。系統家具中國傳統紀年以60年為一甲子,兩個甲子前的1894年,也是甲午年。這一年發生了舉世聞名的中日甲午戰爭,偌大的東方古國,竟然慘敗於日本。120年來,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民心頭永遠的痛。
  1894年的甲午年不僅是中國近代史標誌性的一年,也是中國恥辱的一年。然而找房子,對日本而言,1894年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海上強國,何等光榮!同樣的甲午年,中日兩國的感受卻大不相同。但有一點相通的是:甲午年對中日兩國都是敏感性的年度。尤其在當今由於釣魚島的風起雲涌,更是如此。
  1894年至今,有三個甲午年預防癌症食品,除了1894年及今年的甲午年外,1954年的甲午年,同樣重要。《環球時報》在2014年1月2日的社評《1894、1954、2014:中國的三個甲午年》說:“把這三個甲午年連起來看,能把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命運軌跡看得更清楚些。”
  文章指出,1954年的甲午年,是朝鮮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年,中國獲得朝鮮戰爭的“平局”。1954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誕生,中國進關鍵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拉開帷幕。後來的歷史證明,1954年前後對中國復興有重要的意義。
  從華人史的角度看,1894年的甲午戰爭,對海外華人社會的影響至深且巨。這當鋪場戰爭,使千百萬海外華人對滿清皇朝徹底失望。正如梁啟超所說的:“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始也。”原本主張維新變法的康有為,一下子沒有了市場。海外華人從此放棄維新運動,轉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甲午戰敗,使孫中山進一步認清了滿清皇朝的腐敗無能,愈發堅定革命的信念。在這點上,代表當年東南亞海外華人輿論界的《叻報》,其立場的轉變,足以說明一切。
  在對中國政治問題上,《叻報》的立場始終是親當權派的。維新運動期間,《叻報》尊重康有為是光緒皇帝的老師,認為中國政府的基本組織無須改變,所以發表康有為的政論。可是在維新失敗後,《叻報》既譴責康有為,又向慈禧太后效忠。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叻報》保持緘默。直到一星期後的10月17日,《叻報》才陸續報道革命事件,如:“中國亂熾電音”、“亂黨在武昌炮台與國家快船互相炮擊”、“祖國亂耗匯譯專電”、“祖國內政及亂事要電匯譯”等等。把革命事件形容為“亂事”,把革命黨稱為“亂黨”,可見此時《叻報》的立場依然是維護滿清朝廷的。同年10月24日以後的四天內,《叻報》發表了一篇《論近日中原大局》的長文,雖然承認此次“中原之變”是由於“政府之過於暴戾”而“有以製造之”,但卻深嘆當局者“不知轉計”才“釀成此等局面”。
  《叻報》似乎不願看到滿清的覆亡,可是事實已在眼前,也只得無可奈何了:“嗚呼,時局孔亟,大局阽危……睹搖搖欲動之民心,當岌岌可危之國勢,將欲罪己以平眾怨,變法以願人情……猶恐迫不及待,有難輓救之憂……言念及斯,僕亦不忍言其究竟矣,當國者知之否?”
  民國成立的事實,使《叻報》不得不改變立場。1911年11月8日,即辛亥革命爆發後的一個月,《叻報》首先將原本在報端上印有的“大清宣統三年”字樣改為“歲在辛亥”。同年11月13日,在一篇《釋忠》的社論中,這樣寫道:“忠君之說……乃中國所獨有……所謂忠者,則曰:不事二君矣,曰:以死報主矣。斯論也,吾固不敢謂其非是,然居此地位者,亦當審其所事之主如何……然後順逆之理乃明;去就之義乃決。”這顯然是為《叻報》之改變立場,製造輿論。接著又說:“他日共和之政若成,則是政已為過時之物,勢將餒腐,他日史策上,亦斷不以今日之棄清興漢為非……。”
  此時的《叻報》已坦然認為“棄清興漢”是名正言順的事了。此外,《叻報》尚大聲疾呼,要求“服官於滿政府者”棄暗投明,以“免異日史冊留有污名”。很明顯的,在滿清皇朝覆亡以後,《叻報》是轉而傾向新興的國民政府了。
  殖民時代的華族社會,認同上與中國一衣帶水。華族人口雖然龐大,但卻無本地意識。他們所祈望的,是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以提高他們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在心理上遂有效忠國家領導層的傾向。誰能把中國帶強,便向誰效忠。上述《叻報》立場的轉變,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綜觀歷史,中國的兩次復興,都被鄰邦日本的侵略打亂,而改變了歷史的軌跡。中國近代史的“同光中興”,始自19世紀70年代的洋務運動。洋務派可說是當年最有實力的政治團體,在晚清近代化的過程中,在洋務派分子里,集中了一批最有智慧的人物。洋務運動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第一”:建兵工廠、購買軍艦、聘請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出國等等……當時朝野上下,中興迷夢正濃。然而,進行了近30年的洋務運動,卻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而前功盡棄。甲午戰爭發生17年後,清朝就滅亡了。
  代表新興勢力的中國國民黨,在經過一番風雲歷程後,終於獲得了中國的初步統一。從1928年到1937年,國民黨迎來了被許多歷史學家稱為“十年黃金時代”的鼎盛時期,中國逐步走向政治安定和經濟複蘇的嶄新曆史階段。不幸的是,由於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又改變了發展的軌跡,中國從此陷入了長達八年的抗戰,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才又翻過新頁。
  以史為鑒,今天的世界格局,與120年前的格局大不相同。今天,在回顧120年前的甲午年的時候,總覺得研究甲午海戰的年輕學人陳悅,在其博文中的一段話,很有歷史感,摘錄如下,作為本文結語。
  “2014年,是中國走向海洋強國夢的關鍵年,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海洋元年……走過120年,甲午海戰留給中國人的不應該只是恥辱的印記,而應該是中國走向海洋路上的一次警醒,一聲號角。劉公島也不應該只是甲午恥辱之地,而是中國海洋徵程中的一塊承上啟下的聖地……是中國實踐海國夢想的起錨地。從哪裡跌掉,從哪裡站起。再見2013!你好,甲午年!”  (原標題:柯木林:又是甲午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51nffdw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