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 19名北京“驢友”受困京冀交界處的大海坨山,此事在戶外運動圈裡幾乎人人皆知。5月的大海坨山尚未對游客開放,但這批驢友卻雇佣當地人當嚮導,冒險上山,最終被困在山中,所幸救援行動進展順利,這批驢友最終脫險。但在近幾年內發生的戶外運動遇險事件中,更多的“驢友”卻沒有這麼幸運。據中國登山協會統計,2007年以來,我國每年因山難事故(包括登山、戶外等項目)導致的死亡人數從29人上升到48人,其中絕大多數遇難者都是普通“驢友”。在業內人士看來,安全意識不足以及缺乏專業知識,使得這些“驢友”無謂地身陷險境,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大多數遇險事件都能夠避免
  綠野救援隊是一支由資深“驢友”和專業人員自發組建的民間救援隊,主要參與戶外運動遇險事件和自然災難的救援。建隊時間是2003年,那也正是中國戶外運動興起且遇險事件開始增多的年份。隊長“海貓”已經參與過無數次救援行動,他向記者表示:“根據我的觀察,被救援的‘驢友’中大約有70%~80%都是因為專業知識缺乏和準備不足,導致自己身陷險境,也就是說,這部分‘驢友’是完全能夠避免遇險的。”
  就像此次19名北京“驢友”在大海坨山遇險,如果不貿然挑戰尚處於封閉期間的大山,遇險事件就不會發生,但類似的遇險事件已經是屢屢發生。
  根據中國登山協會今年3月發佈的《2013年中國山難報告》,2000年之前,中國並無戶外運動遇難者的人數統計,山難事故都發生在高山攀登。2001年以後,戶外運動遇難者從每年幾人上升到2013年的48人,2013年的48名山難遇難者沒有一人發生在高山攀登,全部來自戶外運動。
  諸如帳篷營地扎在水流附近遭遇山洪暴發;“驢友”之間發生矛盾,隊伍分散導致部分隊員遇險;酒後參與戶外活動,身體不適導致猝死;不具備相關訓練經驗,卻挑戰較高難度的徒手攀登或岩降……
  凡此種種,無不令人為這些“驢友”付出生命代價感到惋惜。
  在“海貓”救援過的“驢友”中,很多人的遇險原因,在他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比如,有的人穿著T恤就進了深山,結果身體失溫,其實山區的溫度低於平原,夜間的溫度低於白天,這都是常識;還有的人只帶少量的食物進山,一旦錯過了下山時間,就只能在山間滯留,而所帶食物的數量根本不足以補充體力;還有的人在戶外運動中求快不求穩,在前半段行程中體力透支,導致後半段行程無力完成;還有的人自以為對地形瞭解,卻不知同樣一座山,四季的景緻差異很大,上次走過的路未必還能在下次找到。
  盲目行動讓探險變成冒險
  因普通“驢友”的安全知識不足,而導致的戶外運動遇險事件不斷增多,已經成為快速發展的中國戶外運動的噩夢。2013年,中國登山協會組建“全國戶外安全教育計劃”小組,在全國範圍內向普通驢友和在校大學生等群體開展戶外安全知識普及。
  小組組長唐楊科向記者介紹,該小組通過印製和分發《安全手冊》和宣傳折頁、開辦講座、在電視臺製作播放相關宣傳片等形式,提高大眾參與戶外運動的安全意識和學習戶外運動的安全知識。
  “我們很多人以為參加戶外運動就是‘說走就走’,約上幾個網友就出發了。其實,如果不評估自己的能力,不學習相關的技能和知識,不充分瞭解所去地方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危險就會隨時出現。”唐楊科表示。
  北京體育大學戶外運動專項隊教練、休閑體育教研室書記牛志培向記者說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幾名“驢友”在山裡迷了路,走了幾個小時又回到了原地,浪費了體力,更慌亂了心智。這幾名“驢友”利用樹木作出判斷,以為自己走的是直線,卻不知道自然生長的樹木並不是排成直列的,樹木之間排列的角度稍有弧度,以此為參照走幾個小時,行進路線肯定與預想的有巨大偏差。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一根長一些的樹枝掛在身後在地上划出標記,走一段距離後,看樹枝在地上划出的軌跡有多大的弧度,這樣就可以修正路線。如果沒有學習過基本的戶外安全知識,一般的“驢友”顯然不知道該怎樣應對迷路。
  戶外運動參與者既可以親近大自然,又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挑戰自我,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類很正常產生的一種生活需求。在美國,戶外運動帶動的相關產業產值,高達每年6000多億美元。中國戶外運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驚人。“中國戶外運動的參與人數近些年呈井噴式增長。”唐楊科介紹說,“但因安全意識不足和相關知識欠缺,盲目參與戶外運動的‘驢友’還是比較多的。”
  “歐美國家在戶外運動剛剛興起的階段,也存在遇險事件較多的情況,但與中國現在的狀況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牛志培表示,“總的來說,歐美人因為從小接受的體育教育機會比較多,對運動安全的理解比我們深,所以即便在戶外運動興起的初期,也有很多人因為相關專業知識的不足而遇險,但安全意識卻並不薄弱。中國現在有很多‘驢友’連基本的安全意識都沒有。所以,探險就成了冒險。”
  參與體育不應以生命為代價
  “回歸自然是人類的本能,戶外運動的吸引力,本質上就是大自然的吸引力。”著名橫渡勇士、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系主任張健向記者表示,不管有多少遇險事件發生,戶外運動的魅力都是無法阻擋的,但遇險不應該是戶外運動的一部分。
  “大眾有一種誤區,以為遇險甚至獻身,就是戶外運動的一部分。”張健說,“戶外運動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我不認為參與體育運動需要以生命為代價。”
  不論是極富挑戰性、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高山攀登、橫渡海峽、穿越荒漠,還是普通人就能參與的大眾戶外運動,張健認為,安全都是第一位的,“那些曾為登山、探險事業付出生命的勇士,我們稱贊他們的勇敢精神,但他們的遇難基本上都是遭遇意外,絕不是因為明知要遇險還要去的無知盲目行動,意外事故與無知冒險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戶外運動圈子裡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怎樣回歸自然和挑戰自我,最終的目的都是‘回家’。”牛志培表示,“能夠安全‘回家’的前提是要對戶外運動的風險有足夠的認識,並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身體上、知識上和裝備上的準備。”
  很多普通“驢友”對風險預估不足,除了自身缺乏安全意識之外,也與我們的輿論環境有關。張健認為:“我們這裡對完成登山、橫渡等英雄壯舉的人物進行報道時,側重的往往都是成功的結果,而不是困難重重的細節,這就給了公眾一個誤導:勇氣是第一位的。”
  張健清楚地記得,10多年前,在他準備橫渡渤海海峽時,一位東北朋友正計劃成為扛著攝像機登上珠峰拍攝的第一人,“他最終沒有從珠峰下來。”張健表示,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遇難,我都覺得當時是輿論的不斷炒作,把他推到了一個不得不完成挑戰的境地。
  “其實,只要參與者以安全意識為第一位,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併在科學規範的組織下參與戶外運動,遇險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容易出現的。”牛志培表示。只是因為戶外運動在中國起步晚,發展速度又太快,目前能夠給大眾提供的安全知識培訓渠道還比較有限,大眾戶外活動的規範管理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好在國家有關部門也看到了戶外運動日益嚴峻的安全問題,已經從安全知識傳播和救援保障等方面採取了措施。
  本報北京5月10日電  (原標題:中國戶外運動熱潮之下險情不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51nffdw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